练就数字胜任力,方能“驭数”而非“逐数”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2035年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强调“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旨在通过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教育方法、过程与组织形态的系统性变革,对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学质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深远意义。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群体面临技术适应困难、情感联结弱化、伦理边界模糊等挑战,凸显了数字素养提升的紧迫性。教师数字素养作为数字化意识、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的综合体现,直接关系到其数字胜任力的发挥与否。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数字胜任力,教师才能驾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为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融入人机协同生态
重构教学实践场景
在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教育的背景下,部分教师仍存在“技术疏离”或“机械应用”等问题。当数字化成为教育常态,教师需主动打破技术壁垒,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掌握”,通过持续学习丰富专业内涵。具体而言,教师需深入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原理与功能,掌握其教育应用场景,并熟练运用ChatGPT、DeepSeek等工具优化教学决策。同时,教师应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关系:一是实现教师与技术的共生共存。技术不再是外在于教师的工具,而是教学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需成为“学科知识+人工智能”的整合者,与技术形成功能互补的“教学伙伴”,共同参与知识的生产与优化。二是推动教育实践与技术运行的深度融合。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人工智能嵌入教学设计、评价反馈等环节,使其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通过人机协同,教师既能提升教学效能,也能在技术赋能中实现专业成长与自我超越。
聚焦育人本质
实现技术应用的人本回归
数字技术的升级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但也可能使教学过程沦为机械流程。若过度强调工具理性,教师就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与课堂体验,导致教育的人文温度缺失。为此,教师需通过技术实践与情感实践的平衡,重构教育的人文内核。一是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刻理解“技术是手段,而人的全面成长才是目的”这个论断。任何技术应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是它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完善、思维深化与情感发展。二是扮演好“有温度的引导者”角色。教师的独特价值,不在于比AI更会传递信息,而在于能提供AI无法给予的价值判断、情感共鸣和智慧启迪。教师应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成长的向导”。一方面,借助日新月异的技术优势,以拓展教育的广度、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根植于深厚的情感互动,以守护教育的温度。唯有超越工具理性,融合价值追求,教师才能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中实现职业价值,夯实学生的成长根基。
筑牢数字伦理防线
践行“技术向善”理念
数字技术在赋能教师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依赖”“技术滥用”等伦理风险。面对挑战,教师应成为技术伦理的守护者。一是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数字技术并非价值中立,其设计与应用均承载伦理取向。教师需认同“技术向善”理念,在实践中遵循数据隐私、公平公正等原则,推动技术应用的伦理化转型。二是构建可持续的技术使用规范。教师须具备数据安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在开放性与节制性之间寻求平衡,避免技术对教育主体性的侵蚀。通过强化伦理自律,教师能够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驾驭,最终在数字化浪潮中守住教育初心。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教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数字化之于教育强国的突破性意义,以“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变革,在技术融合中提升数字胜任力,在伦理实践中涵养人文精神。只有当教师成为数字化教育的主导者、创新者与反思者,才能构建面向未来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注入核心动力。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