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催绽成长之花 淄博市张店区:让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破界共生:解析张店区协同创新育人实践 依托“1+1+4”体系 描绘协同育人新图景

第4版:协同育人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协同育人
04
【协同之“我见”】

破界共生:解析张店区协同创新育人实践

□ 张桂玲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项关乎心灵、关乎未来、关乎社会共同进化的系统工程。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之间,往往存在有形或无形的壁垒。学校单打独斗、家长焦虑旁观、社会资源零星参与,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张店区敏锐地意识到,要想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以“破界—融合”为工作思路,从根本上打破边界、整合资源、重建信任,实现多元主体的“化学融合”,从而开启了一场系统性重塑的共育行动。

这场重建的智慧首先体现在“空间破界”。学校打开校门,不再是封闭的知识孤岛。绿杉园小学请来医生、警察、工程师等各行各业的家长们走进课堂;齐悦实验小学与科技馆、图书馆等社会场馆深度联动……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资源贯通,使知识在真实情境中“活”起来。

其次是“角色破界”。家长从以往被动接收成绩单、参加家长会的“配合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共建者。通过“家庭教育小剧场”、“父母早报”微课、“家长沙龙”等创新形式,家长的教育主体意识被真正唤醒。当家长感受到“老师是战友”时,这不仅是沟通方式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教育成为家校之间共同的事业。

最后,更重要的是“机制破界”。张店区并未止步于个别学校的零星尝试,而是通过区级统筹,系统推出家庭教育必修课程目录,开发九大主题学段资源,建立“必修+特色”课程双轨制,并创新“3+4+N”教科研融合模式,形成多套可复制、

可推广的教研手册。这些机制的建设,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了“破界”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可持续、可深化的制度实践。

当然,“破界”只是手段,“共生”才是目的。只有当学校、家庭与社会真正实现理念共识、资源共建、成果共享,教育才能跳出传统的“三角困境”,成为同心同向同行的“育人共同体”。其核心特征,是每名参与者——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社区志愿者——都在此过程中重新发现了教育的本质,即对每个生命成长的深切关怀与全面支撑。

纵观全国,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政策传导或资源投入已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诉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张店区以“破界—共生”为理念的协同育人实践,无疑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区域样本。

而这一切的终点,是每个孩子真实而完整地成长——在爱、理解与支持中,走向最好的自己。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